LOGIN | REGISTER
0
所有商品
ALL PRODUCTS

談金杯理論-1

許多沖煮咖啡的朋友應該對金杯理論耳熟能響,不過究竟金杯理論在說些什麼,我想應該有很多人不是太明白。我們將透過一張標準的金杯理論圖表(又或者稱為萃取控制圖表;Brewing Control Chart)用簡單一點的方式帶你了解金杯理論。

許多沖煮咖啡的朋友應該對金杯理論耳熟能響,不過究竟金杯理論在說些什麼,我想應該有很多人不是太明白。



大家可以先參考上面的這張圖,這是一張標準的金杯理論圖表(又或者稱為萃取控制圖表;Brewing Control Chart). 有沒有覺得眼花繚亂不知重點為何? 沒關係,接下來我們用簡單一點的方式來聊聊這張圖要說什麼。



那麼再接著看上面這張圖吧,我們將一些不必要得資訊先刪除。 其實金杯理論要表達的結論很簡單,圖表的縱軸是咖啡的濃度,橫軸則是咖啡的萃取率。 當你沖泡出的咖啡濃度介於1.2~1.4 TDS,且同時萃取率達到18%~22%時,就被認為是落在理想的萃取範圍內。

那麼我們來解釋一下上面提到的名詞。 濃度很好理解,就是咖啡中含有的“固形物”的濃度。 那萃取率呢? 萃取率指的是你所用來沖煮的咖啡粉,有多少比例的物質被溶解到咖啡當中。 舉例來說,當你使用了100g的咖啡粉做沖煮,在煮完咖啡後,將咖啡渣中的水分去除後(無論烘乾或曬乾),若是剩下80g,也就代表了有20g的物質被溶解到咖啡中,那麼這杯咖啡的萃取率就是20%.

接著問題就大啦,對於一般沖煮者而言,你會想要大費周章的在沖煮一杯咖啡後,進行這些數據測量嗎? 至少我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。 當然也有業者推出了測量TDS以及計算萃取率的儀器及軟體,可以讓你快速的測量,但那也不算是一般沖煮者需要的投資了。

也就是因為這些數據的測量對一般沖煮者來說太困難了,所以我認為,金杯理論所提供的數據對一般人而言是“完全不重要的”。 重要的反而是一些光看圖表沒辦法輕易得知的,這個我們留待下一回繼續。
 

延伸閱讀



→ 金杯理論 - 2 

→ 金杯理論 - 3  
 

PS.歡迎轉載分享,但請附上出處(Simple Kaffa)與網誌連結,謝謝。